行业新闻 » 【北展医疗资讯】用“成都造”AI+机器人 完成全球首例远程头颈外科无创手术

机器人来自成都,医生在上海,患者在喀什。三城之间,因一场有着重大突破意义的手术而跨空间连接。

2月28日11时50分,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学术会议中心,在历经50分钟的沉着应战之后,传来阵阵喝彩声,中国医学人工智能领域迎来重大突破——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头颈外科主任陶磊教授团队,操控成都博恩思医学机器人有限公司研制的经口手术机器人系统,跨越5000公里,为新疆自治区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喀什二院”)一位患者精准实施喉部声门区肿瘤切除术,成功完成全球首例AI+智能机器人远程头颈外科无创手术。



深耕医学机器人8年,拥有1760枚零部件、300余项自主知识产权的“成都造”AI+手术机器人,填补了全球手术机器人无法实现喉部声门区手术的空白。

“成都造”机器人

高质量完成了实战考验

2月26日深夜23时50分,上海徐汇区汾阳路83号,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6楼学术中心仍旧灯火通明。

在历经数天的远程通信调试之后,博恩思AI+手术机器人将连接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与喀什二院,实现全球首例远程头颈外科无创手术。

一端,在上海,数字孪生弧形显示大屏,5000公里之外的现场近在咫尺;一端,在喀什,喀什二院手术室全体团队严阵以待。10多天前,两台博恩思TORSS 拓思手术机器人分别装箱,从成都天府软件园出发,奔赴上海、喀什两地。

2月28日上午11时,陶磊教授启动博恩思经口手术机器人,熟练操作柔性器械,进行咽喉肿瘤远程微创手术切除。通过3D高清实时传送影像,机器人手术臂进入喉部声门区、锁定肿瘤、靶向摘除……这一刻,陶磊教授毫米级操作精准无误地传送到喀什,为远在5000公里之外的喉部早癌患者主刀手术。

“手术整个流程很顺畅,通过与手术机器人的人机协同,感觉就像在当地做手术,没有距离感和延迟感。”刚刚完成手术的陶磊,第一时间分享了远程手术的操作体验,“手术的难点在于既要切得准,同时又要灵敏精确地避开器官关键结构,机器人高质量完成了实战考验。”

研发和制造基地设在成都

目标是全球市场

作为集机器人、外科医学与人工智能技术于一体的跨学科创新成果,手术机器人被誉为“机器人产业皇冠上的明珠”。机器人器械延伸到喉部,绝非易事。全球顶尖医学机器人达芬奇机器人,其手术可操作部位能够抵达的最深处为下咽部,而喉部声带组织需再往深处延伸3厘米。

“2020年7月以来,我们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完成了300台经口手术,但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陶磊表示,目前的手术机器人并不能完全适配头颈外科的临床现状,喉部声门区,是此前手术机器人无法抵达的“无人区”,“而这个区域的患者,占到了病例总量的70%。”

4年时间,采用“医工结合”模式,双向奔赴的李耀团队和陶磊团队,在成都、上海之间不计其数地往返,以毫米精度攻坚这方寸之间的3厘米。

博恩思医学机器人有限公司创始人、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机器人中心科学家李耀分析,通过具身智能算法,实施亚毫米级器械控制,博恩思AI+手术机器人突破了空间与网络所限,实时完成跟踪定位、三维重建、力反馈操作等关键技术,实现了人工智能与外科医学的深度融合,目前正积极探索生成式AI与手术机器人的深度融合,推动具身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全面应用。

李耀介绍,博恩思产品预计年内进入量产销售阶段,国内和国外同步推进,并启动上市IPO程序。

“博恩思的研发和制造基地设在成都,成都是我们的支点。”李耀谈到了一个细节,去年10月,李耀参加了由成都市科技局组织的人工智能产业对接活动,现场提到出海“缺资金”的难题,“本以为只是一次项目进展交流,没想到成都市科技局带队专程上门解难题,帮助我们通过知识产权质押,拿到了1000万元的‘科创贷’,提速了我们拓展海外市场的计划,迎接下一个任务,成都和新德里联线已经排上日程。”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黄雪松 李长乐 受访单位供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