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8日,由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少数民族医特色诊疗技法规范化研究范式构建与应用》项目启动会在乌鲁木齐隆重举行。该项目由自治区维吾尔医医院(自治区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牵头实施,该项目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医医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二人民医院)、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内蒙古自治区国际蒙医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广东省中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江南大学、山南市藏医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吐鲁番市维吾尔医医院10家单位参与。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医药工作,持续推进其发掘整理和规范化应用。2018年13部委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少数民族医药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整理规范少数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术和方法”,202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中医药标准化行动计划(2024-2026年)》强调要“完善少数民族医药标准体系”,把“常见病诊疗指南及特色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制定”作为重点任务。民族医经验积累丰富、临床优势潜力巨大,但存在规范化水平低、高级别证据少、作用机制不明确、标准化建设滞后等发展瓶颈。加快其规范化研究,是民族医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
本项目面向少数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法的规范化、现代化发展需求,选择藏医药浴、蒙医震脑术、维医沙疗开展作用机制和循证评价研究,对多民族医熏香、灸疗、温针火针的共性技术开展规范化整理,进一步开展工程化研究和器具设备开发。综合利用传统知识、人用经验和临床证据,探索民族医特色技法标准体系建设方法,凝练总结全链条民族医技术研究范式,为少数民族医药特色技术从“田野”到“临床”的规范化研究与系统提升提供全面支撑。
项目将重点围绕核心任务展开攻关:
①开展藏医药浴药液传统发酵工艺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研究,采用阶梯整群随机对照试验评价藏药浴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②开展蒙医震脑术力生物学机制研究及其对脑震荡和偏头痛的随机对照试验;③开展维医沙疗治疗异常黏液质型优势病种的随机对照试验,科学阐释沙疗作用机制;④开展药浴、震脑术、沙疗、熏香、灸疗、温针火针6类技术的工程化研究及设备产品研发;⑤综合多学科方法构建从“田野”到“临床”的民族医技术就绪度评价标准和规范化研究范式。
汇聚合力,顶尖智库支撑协同创新
项目汇聚了国内顶尖的跨学科专家团队:
院士领航学术方向: 由中国科学院仝小林院士担任项目专家组长,指导团队运用现代科技语言诠释少数民族医学智慧,探索构建融合创新的民族医“态靶辨治”理论体系。
多领域专家深度参与: 联合全国名中医周铭心教授、岐黄学者斯拉甫·艾白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胡镜清教授、广东省中医院温泽淮教授、广东省中医院郭新峰教授等权威专家,以及来自全国各地区各领域的资深传承人团队,确保项目研究工作顺利开展。
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整合临床医学、药学、信息科学等多学科资源,建立高效的“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临床应用”全链条协同创新机制。
项目的成功实施预期将带来显著的社会效益:
▪本项目通过民族医和方法学领军单位紧密合作,把传统知识、临床证据和科学阐释成果深度融合,形成多层次、高质量标准化成果,将极大提高民族医技法的规范化服务能力,为民族医技法跨民族、跨地区推广应用提供依据,也为加快民族医和中西医协同发展搭建桥梁。
▪本项目依据少数民族医药诊疗技术就绪度评价体系和规范化研究范式的构建,可望将少数民族医药以往的以“发掘整理”为传承核心,延伸至从“田野”到“临床”的全链条传承模式,为少数民族医药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方法学支撑。
▪本项目融合多层次研究方法和人工智能技术,对民族医共用技法开展共性技术研究示范,通过共性技术的标准制定实现对多民族医临床经验的深度融合,不仅有利于丰富我国传统医药的技术内涵,还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新的纽带。
下一步,我院将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相关政策要求,全面履行项目牵头承担单位责任,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统筹项目实施和资金管理使用工作,切实做好课题间的衔接协调,提供充分的支撑保障,确保项目的研究开发目标和任务按期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