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 落月雷达,助力嫦娥完美落月

12月1日23时11分,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制的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正面风暴洋的吕姆克山脉以北地区,并传回着陆影像图。作为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主要产品的承研单位,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西安分院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完美落月过程中,五院西安分院星载微波遥感载荷团队研制的微波测距测速雷达,为嫦娥五号实时提供落月速度和距离信息,助力安全着陆。

不仅如此,该团队也为“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研制了微波测距测速雷达,预计到明年5月,微波测距测速雷达将助力“天问一号”着陆器着陆火星。

可以说,微波测距测速雷达在多个任务中的成功应用,创造了我国多个“第一”,进一步拓展了西安分院星载微波遥感载荷领域的业务。

对此,西安分院副院长、星载微波遥感载荷团队的领军人物、微波测距测速雷达项目负责人谭小敏表示,测距测速雷达研制极其复杂,需要攻克诸多技术瓶颈,正是遥感队伍有着航天人不服输、追求卓越

创新品质,才能创造出世界首次月背着

陆的壮举,让西安分院跻身我国星载

雷达研制前列,不断续写辉煌战绩。

Part 1

数十年“磨”一剑

1994 年,西安分院从事星载微波遥感载荷的系统论证、建模仿真、信号处理算法实现等工作的星载微波遥感载荷团队组建完成。

研究方向涉及合成孔径雷达成像、雷达探测、辐射测量、散射测量等多种微波遥感技术,相关载荷产品广泛应用于陆地、海洋、大气、深空及空间目标观测等多个应用领域。

用心“打磨”星载微波遥感载荷,是该团队这些年一直做的事。

记者了解到,该团队首创我国多个星载微波遥感载荷,引领高精度、大范围、高分辨率星载微波探测技术发展。

除了前述的微波测距测速雷达以外,在海洋环境探测领域,该团队承担了“海洋二号”——我国第一颗业务运行的微波散射计的研制,可全天时、全天候、全球范围获取海洋动力和环境数据,在轨表现优异,实现了一天内获取90%的海面风场信息,获得了用户“优于国外同类卫星技术水平”的高度评价。

同时,在该卫星上,还装载了该团队研制的微波辐射计,实现了对海温、风速、大气水汽含量等定量测量,其测量精度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在大气环境探测领域,风云三号系列卫星上装载了该团队研制的我国首个微波温度计,测温精度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使得全球天气预报数据更新时间由6小时提升到到4小时,90%以上的数据提升到2小时,已成为欧洲数字天气预报的重要数据源之一,长期服务于欧洲。

“除了现在的月球探测器、火星探测器和风云、海洋、资源系列卫星,后续的载人航天任务、未来的小行星探测也会使用我们研制的星载微波遥感载荷。”团队成员、西安分院雷达技术研究所雷达成像技术研究室主任党红杏自豪地介绍。

随着该团队对星载微波遥感载荷技术的不断迭代,现在,对比国外同类星载产品,西安分院的星载微波遥感载荷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再到领跑的跨越。

Part 2

矢志不渝的创新

2011年,在某大型重点型号竞标现场展示星载微波遥感载荷时,西安分院直接“镇住”了竞争对手和客户,一举拿下了该标。

现在谈起这些事,团队成员、西安分院雷达技术研究所所长李浩还是充满自豪:“创新就需要比别人走得靠前,我们将预研攻关产品实物拉出来竞标,比对手们拿着设计结果作报告有更大的优势。”

据了解,该团队在其他项目上也同样取得很多突破,如研制出集团公司第一个成功上天的高分辨率SAR载荷,代表了国内最高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在轨应用获得了大量高质量SAR图像,为我国高分辨率海洋态势感知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团队没有停下创新的脚步,继续攀越技术高峰,进而研制出了我国最高分辨率SAR载荷,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填补了多项空白,实现了空间态势感知领域核心技术的重大跨越。

“从追赶到并跑,再到如今很多产品的领跑,这与我们团队对创新的执着追求密切相关。”李浩说,现在该团队35岁以下青年占比70%以上,形成了老中青三代相结合的创新梯队,航天“三大精神”在这里代代相传,大家将创新作为引领星载微波遥感载荷发展的第一动力,如今团队所在的西安分院雷达技术研究所已经成为了国家的核心创新单位。

“立足现实,高于现实,并且结合西安分院的优势,才能真正实现创新。”党红杏告诉记者,团队不但在技术上持续深入创新,同时根据发展需要,成立了系统仿真与论证团队,旨在从基础理论和处理算法入手,将前端的目标特性和探测机理研究,中间的系统指标体系仿真验证,以及后端的数据处理和反演应用有效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建立雷达系统全链条的系统设计仿真验证平台,为后续新体制系统技术创新奠定坚实基础。

高阳是该团队一名主任设计师,看似面庞青涩,却拥有多年的星载微波遥感载荷研制经验。这些年,他的创新之路就是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事,重视技术推动和需求牵引,从应用端出发,让产品实实在在服务于国家需要。

“我是单机主管,技术指标最优化,产品小型化,能耗最低化是我对产品创新的最终目标。”该团队的单机主管孙星说。

看似大家对创新的理解有所不同,但是归根到底,是将产品的应用与机理打通,实现产品不断迭代。

“太空探索永无止境,航天工作者要为推动人类航天事业发展继续努力,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我们会继续深入研究,开辟更广阔的技术应用空间。”该团队的卫星副总师陈文新表示。

Part 3

苦后回甘

星载微波遥感载荷创新之路必定不是平坦的,其中夹杂着各种苦涩。

那其中最苦的是什么?主任设计师的刘瑞冬说,“很多微波遥感载荷的外场试验让我终生难忘。”

刘瑞冬告诉记者,星载微波遥感载荷性能测试离不开外场试验。不论酷暑还是寒冬,团队成员需要乘着安装有星载微波遥感载荷的飞机飞来飞去。

“飞机上没有空调而且漏风,在夏天,飞机没起飞时,大家穿短袖,飞到一定高度,就得穿羽绒服了。忽冷忽热又晕机,很考验人的体能,冬天更是艰苦。”

近些年,我国宇航发射任务日渐密集,这也意味着该团队需要测试更多星载微波遥感载荷。高阳说,很多次节假日他们都在进行外场试验,吃了很多苦,但当卫星入轨工作时,心里又非常甜。

“外场试验也增加了我们的人生阅历,这些年,我们飞过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到了很多人一辈子都去不了的地方。”李浩感慨。

优秀的团队必定有内在的精神动力,该团队同样如此。

据了解,该团队始终推崇以国为重的责任担当、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用实际行动践行着雷达铁军文化,实践中创立了“雷达铁军练兵法”,不断帮助年轻成员快速成长为团队的中坚力量。

20多年来,该团队一直追求卓越、不断创新,在遥感微波载荷的研制中开疆拓土,取得了丰硕成果。

获得过国家“探月工程嫦娥三号任务突出贡献单位”“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突出贡献单位”、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中国航天基金奖、集团公司六好班组、集团公司航天创新奖、陕西省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科技奖励、授权专利共百余项。

先后走出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型号两总、集团公司技术带头人等多名优秀干部、技术专家和青年人才。

“我们以‘智探天地’为使命,秉承‘敏思笃行’文化,践行‘雷达铁军’精神,未来将引领我国星载微波遥感载荷走向国际,让世界认识我们。”谭小敏说。

决胜未来,唯有创新与突破。目前,该团队承接了我国后续若干重大宇航任务,正处在星载微波遥感载荷研制和试验的重要进程中。

文/ 中国航天报记者 刘岩

图/ 五院西安分院

编辑/ 姜琼琼

审核/ 李淑姮

监制/ 索阿娣

返回顶部